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张卫卫:用心医心,做照亮精神疾病患者的光
- 来源:齐鲁壹点
- 时间:2023-08-14 23:22:21
编者按:
弘扬大医精神,记录仁心仁术。医务人员用平凡造就伟大的每“医”瞬间,都值得被记录。值“8·19”医师节之际,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联合烟台市卫健委推出烟台“医”瞬间系列报道,充分利用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的媒体宣传优势,通过文图、视频、海报等形式对医务人员坚守付出的各个侧面进行集中展现,以此向坚守在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致敬!
记者 孙淑玉 通讯员 丛冰
【资料图】
张卫卫的“辨识度”很高。病房里,身后有着最长患者“尾巴”的人是她;餐厅内,给患者喂饭最有办法的人是她;在门诊就更好认了,脸上永远挂着笑的那个人也是她。
用心,贯穿着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医疗六科副主任、主治医师张卫卫职业生涯的始终。因为用心,她总能从细枝末节处发现患者致病的症结所在;因为用心,她摸索出了很多诊疗、喂饭和沟通的小技巧;也因为用心,她赢得了这群“心灵创伤者”的信赖。
张卫卫与患者亲切交谈
爱笑开朗又耐心,从业12年来,张卫卫就像一道光,照进了精神疾病患者的心里。有她的地方,总洋溢着温暖和希望。
“抢”了5分钟,救了一个花季女孩
作为精神科医生,张卫卫见过很多“大场面”。
突然冲动的患者挥刀向人,聊得好好的两名患者突然对骂厮打,门诊中互相指责、互不理解的一家人……小家庭的悲欢离合,在精神科随处可见。但不论场面如何混乱,在张卫卫心里,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更多心理支持的出发点从没变过。也正因如此,她才意外“救”下了一名高中女生。
六年前,正读高三的丽丽(化名)哭着来到张卫卫的诊室,坚称自己上课像“听天书一样”,丽丽一个劲儿恳求张卫卫为自己开具休学证明。但陪同前来就诊的妈妈却无法理解她的状况,始终指责不断。原本已经慢慢打开话匣子的丽丽,很快将头低了下来,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流个不停。见状,张卫卫将女孩妈妈拉到一旁,请她给自己五分钟。正是这“抢”来的五分钟,彻底改变了丽丽的命运。
重回诊室的张卫卫坐到了丽丽身旁,拉着手和她交流起来。此时,丽丽也渐渐平静下来,她告诉张卫卫,进入高三后成绩开始下滑,担心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也无法适应巨大的学习压力,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,进而陷入焦虑、抑郁,并开始出现睡眠问题。家人的不理解及埋怨也给了她很大压力,如今她已经无法适应学校生活,只想休学回家。
通过心理治疗鼓励丽丽不要轻易放弃外,张卫卫还与其家长和老师做了大量沟通,辅之以简单的药物治疗,多管齐下,一个月后,丽丽的症状大为减轻。但张卫卫却没掉以轻心,她将自己的手机号留给丽丽,称不论多忙都会给她“留出时间”。在这样一次次的交流对话中,丽丽获得了巨大的心理支持,当年她如期参加高考,考上了心仪的大学。这期间,两人的沟通也没断过。四年后,丽丽顺利参加工作,拿到第一个月工资时,她特意买了点心送给张卫卫,感谢张卫卫的尽心付出。
这个故事在张卫卫眼里,有另外的版本。在她看来,是患者给机会才有如今的美好结局,这份双向成就让她十分珍惜。笑称自己是“在患者的刁难中成长”,张卫卫很珍惜和每位患者的相遇,尽管病情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不同,但需要的用心程度却始终如一。
也正因为见过太多家庭的悲观与绝望,张卫卫才更愿意用心去看待自己的职业,并时刻提醒自己勤学习、多思考,以便更从容地面对更复杂的患者需求。
被踹倒后,她挣扎起来继续喂饭
不仅在治疗中要用心,日常和患者的相处中,也无时无刻不需要细心、耐心和爱心。
2011年10月入职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时,对精神科充满向往的张卫卫满心欢喜。见习期间,曾亲眼见证一位躁狂症患者治疗后的神奇变化,她暗下决心,要用所学技能做好“心灵修复师”,助患者重燃希望。
但想做到这点却并不容易。尽管给自己打足了“预防针”,但第一次进病房时,张卫卫还是紧张得只敢“贴着墙根走”。工作三四年后,她能独立收治患者时,依然是各种状况不断。突然冲动、不肯吃饭、大喊大叫、吐口水,患者的这些“小动作”犹如家常便饭。
张卫卫看护患者用餐
但最让张卫卫没想到的是,做精神科医生竟然还要会喂饭。
担心有人在饭菜里下毒,一位被害妄想症患者在用餐时突然冲动,对着病友又踢又打,被约束到床上后,他以绝食相要挟,怎么也不肯吃饭。劝了半个小时不见效,张卫卫想到一个办法,为了让患者放心,她提出“你一口,我一口”来吃饭。陪着患者吃了大半碗饭后,这名患者突然又冲动起来,飞起一脚踹在张卫卫的胸口,饭菜也跟着撒了一地。虽然被踹得有点懵,但张卫卫挣扎着爬起来,第一反应还是要哄劝患者吃饭。
很多住院患者心情不好或者想出院时,也会以绝食抗议,当同事们无法招架时,张卫卫总能巧妙解决。但她却坦言“其实没什么窍门,就是耐心点,多等一会儿。”而也恰恰是这份耐心,让她顺利走进了患者和家属的心里。
一位40多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家里的独子,因病情反复住院多年,父母已经年迈,时常担心百年之后儿子无所依靠。住院期间,亲眼见到张卫卫耐心给儿子喂饭,老两口拉着她的手,哭着要把儿子托付给她。“交给你我们放心,你肯定不能饿着他”,老人的想法很简单也很直接。
“付出一定有收获,尽管可能要等很久,但一定会有反馈。”从医多年,张卫卫对患者始终存着一份真心,相信经过治疗后患者会变好,是她始终前进的动力。
怕她受伤,患者挡在了前面
仿佛是病房里的“小太阳”,只要张卫卫出现的地方,总会撒播希望和温暖。
爱笑又开朗的她身上似乎有种魔力,会让人忍不住想亲近。查房时,张卫卫身后总会跟着一堆“小尾巴”,不少患者总爱跟着她走来走去,只为偶尔凑上来搭句话。到病房巡视,她的身边常围满患者,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说个不停。即使是在餐厅,也会有患者“撒娇式”地喊住她,佯装不想吃饭,只为了等她喂上一口。
这些亲昵的背后与付出有关。在女病区工作的张卫卫有个习惯,她会默默把所有育龄期女患者的生理期记在小本本上,定期观察患者的情况,考虑是否需要调整药物。“记不住自己的,也要记住病人的。”为了让患者能得到更好的照护,她还会在交班时将注意事项逐一备注到病例中,以方便医护人员查阅。
细心观察每位患者的情绪变化,她常能有“意外收获”。原本作息规律的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突然变得不爱动弹,也不愿意与人交流,在病房巡视时,张卫卫发现了她的一反常态。于是,她主动与女子的家人取得联系,得知当时正值其爱人的忌日,她又积极联系其在外地工作的子女,安排双方进行视频通话,这才将患者从情绪的“死角”中拉了出来。
更多时候,张卫卫习惯将患者当成普通人,关注他们细微的需求。一名年轻的躁狂症患者家境贫寒,家人无力顾及,每当到了吃零食的时间,他都会躲在远处羡慕地看着病友。看在眼里、记在心里,张卫卫经常将儿子的零食拿来与男孩分享,这也成为了两人的“小秘密”。久而久之,男孩就把张卫卫当成了半个家人。一次,另一名患者突然冲动,怕张卫卫受伤,男孩本能地冲到了她的前面,并大喊“姐姐,你快走,别打着你”。这个下意识的举动,让张卫卫无比感动。
张卫卫(左二)做好科室年轻医护人员的传帮带
撒播爱,就会收获爱。尽管作为一名心灵的“清道夫”很不容易,但只要患者能有机会恢复健康,张卫卫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。她给患者和家属带去信心和希望,她,就是照亮患者心灵的那道光。
关键词: